長期以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構建中國產業科技創新體系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確保中央國有工業企業研發支出年增長率明顯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增強國有經濟創新力,支持民營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參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因此,從研發投入、人才資源和創新載體方面系統比較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差異,對下一步明確各自的核心定位,促進兩者分工協作、融通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01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創新資源存在三大差異 在研發投入方面,民營企業總體規模強度顯著占優,“頭部效應”顯著。當前,民營企業已成為中國研發投入的主力軍。2019年中國規模以上國有工業企業R&D內部支出及其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83.18億元和0.41%,而同期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R&D內部支出及其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516.75億元和1.25%。值得關注的是,民營企業中兩極分化趨勢明顯。 《2020版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數據顯示,中國位于前500強企業中的36家是民營企業,其中,華為、阿里巴巴和騰訊位居前三,其R&D投入分別為1307.26億元、429.31億元和302.82億元,遠高于同期規模以上民營企業185.39萬元的平均水平。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投入方向上各有側重。國有企業在國家戰略安全等領域承擔著更多重大科技創新使命。例如,中國電科承擔了7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占到總數的一半以上,特別是在微波電真空器件等市場需求小但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技術產品上投入巨大;民營企業研發投入更多是基于市場需求導向,資源要素主要集中于創新鏈后端應用,產業化、商業化特征顯著。 在人才資源方面,國有企業研發人員特別是高學歷研發人員集聚。2019年在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平均每家民營企業擁有R&D人員數量為7名,而同期國有企業該項指標為民營企業的3倍(22名/家)。國有企業R&D人員(以全時當量計)中有45.98%具備中級以上職稱或博士學歷,同期民營企業中僅為25.17%。同時,國有企業在研發人員的根植性上強于民營企業。2015-2019年,規模以上國有工業企業中具備中級以上職稱或博士學歷人員的比重呈穩步上升態勢,年均增速達到6.1%;民營企業這一指標已從2015年的29.31%下降至2019年的25.17%,兩者“剪刀差”持續擴大。此外,國有企業的人才虹吸效應顯著。國有企業在城市落戶、職稱評定、社會保障等方面較民營企業具有先天優勢,對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了較強的吸引力和集聚力。特別是近年來國有企業與經營業績掛鉤的差異化薪酬分配方式不斷創新,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持續優化,包括中海油等國企已開始探索實施員工持股試點模式,進一步激發研發人員的技術創新意愿,提升了人才引進的“軟”實力。 在創新載體方面,國有企業重點研發機構實力雄厚,但新型研發機構布局落后。截至2018年,179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超過60%依托于國有企業,且主要附屬于中央企業總部及二級單位,民營企業牽頭建設的僅占1/3左右,相較于數量龐大的民營企業,其建設比例極低。鑒于諸多企業重點實驗室由國有轉制院所演變而來,對行業開放度不夠,民營企業難以直接參與建設并共享科研成果。同時,國有企業研發機構較民營企業呈現出雄厚實力。2019年規模以上國有工業企業中單位研發機構平均經費支出2509.26萬元,大約是同期民營企業的4.09倍(613.92萬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民營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布局超前。作為探索新型產業化組織方式的先行軍,以之江實驗室(阿里巴巴)、2012實驗室(華為)為代表的新型研發機構不斷涌現,在類腦智能、量子科學、網絡安全等前沿交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重大科學研究。這些新型研發機構通過雙聘、兼聘等靈活的引才聚才機制,以及多元投入、成果共享的利益分配模式,更適應于大科學、大數據的互聯網時代科學研究,注重科研手段及方法工具的自主研發與創新,為強化民營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提供了支撐。 02 對于創新資源的幾點思考 精準施策,提高金融資本使用效率,優化創新投入結構。建立健全國有企業獨立核算、容錯糾錯的研發準備金制度,確保研發支出年增長率保持穩定,同時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對研發經費使用進行市場化考核評估,提升科研經費使用效益。強化中央財政的杠桿作用,支持地方建立產業引導基金,促進銀行信貸、融資擔保等金融方式深度融合,通過種子基金、風險投資、投貸聯動等方式開展科技金融服務,為小微民營企業提供投融資支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通過“揭榜掛帥”、定向委托、自愿組合等方式,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前沿基礎研究,提升其在技術方向選擇、資源要素配置、研發成果考評等方面的話語權,與“國家隊”共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重大原創性成果突破。 完善機制,促進人才資源的高效配置及合理流動。破除民營企業在戶籍、社保、子女就學等方面的政策壁壘,涉及一般性競爭領域向民營企業傾斜,探索建立長期性、合同制、彈性化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模式,提升民營企業對高水平創新人才的吸引力。鼓勵民營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產業技術實驗室、中試和工程化基地、生產性實訓基地,通過訂單式培養、生產性實踐等方式儲備一批高水平技術創新人才。系統清理與企業性質掛鉤的職稱評定、獎項申報、福利保障等規定,暢通科技創新人才向民營企業流動渠道。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去民營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技術培訓、創新創業等活動,提高人才流動性,挖掘創新潛力。 深化改革,通過建設創新聯合體,促進融通創新。聚焦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支持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牽頭組建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強化垂直產業生態整合能力,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民營企業等多元主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國有企業、民營高科技企業建設開發工具集、知識庫、模型庫、標準零部件庫、微服務組件庫等共性基礎資源庫,并向行業開放共享,提高創新資源要素的流通使用效率。推動制造業創新中心、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等建設,加強對民營企業技術服務和成果轉移轉化的支持。探索創新聯合體研發和產業化組織方式,持續增強知識產權布局與協同運用能力,強化融合創新標準研制,促進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責任共擔、利益共享。